×
分享
2025-07-05
|668.k8凯发标准创新赋能通关效率提升

  这些都是市市场监管局通过标准创新赋能通关效率提升■■★■★■,推动防城港市矿产品贸易便利化改革取得的良好效果■■■■★。

  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沿海沿边城市■◆★,我市依托西部首个亿吨大港——防城港,在矿产品贸易领域占据重要战略地位。2024年◆■■,我市进口金属矿产品数量突破6000万吨668.k8凯发,贸易额达千亿元,其中铜精矿等有色金属贸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。然而,传统检测流程冗长、企业港口滞留成本高等问题日益凸显:铜精矿全流程检测周期长达5个工作日,仅汞含量检测就需1★◆■■.5个工作日■◆◆■◆■,企业因港口滞留产生的停泊费每日高达300万~1200万元。面对这一困局■◆★◆■,市市场监管局主动担当,以检测标准优化为改革核心,联合多部门系统性推进通关流程再造,构建起“标准引领-流程优化-效率提升◆★”的闭环管理体系★★◆◆◆,开创了矿产品贸易便利化的全新范式。

  推动资源高效利用。GB/T42915-2023标准,清晰界定了“铜精矿”与“含铜固废”的鉴别标准,有效推动再生铜、冶炼渣等二次资源的合规利用,从源头上防止“洋垃圾”进口,规避环保监管风险。

  构建闭环操作,提升流程运行效率◆★■◆◆■。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将检测流程深度嵌入海关监管系统,推动建立检测结果同步触发通关审核机制,形成◆★“取样-检测-通关■★★■”一体化闭环管理。这一模式推动铜精矿通关从传统的“多环节串联■■”向“全流程并联■◆★◆◆”转变,单批次通关手续办理时间大幅缩短,有效提升了整体通关效能。

  我市通过检测标准创新与通关流程再造的系统性改革◆★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贸易便利化范式◆■。这一实践不仅破解了矿产品贸易的效率瓶颈◆■◆◆★■,更成为边境贸易便利化的“中国样板”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■■★◆。

  突破技术瓶颈■◆★,实现检测周期大幅压缩。市市场监管局协同防城海关主导制定了《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20部分:汞量的测定固体进样直接法》等国家标准,并积极推动先进检测设备与技术的引进★■★■。在其大力推动下,汞含量检测时间从1★★◆.5个工作日锐减至0★◆◆◆.5小时◆■★◆■■,效率提升达90%。同时,推动铜精矿从取样、制样到成分分析的全流程标准化建设,使整体检测周期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2~3个工作日。

  数据驱动协同,减少人工干预环节◆◆。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牵头作用◆■■,积极推动海关★★◆、检测机构■◆■、企业三方数据互联互通,全力构建自动化作业模式。通过其搭建的数据共享平台,实现样品采集、制备及检测数据的实时上传,人工干预环节减少超过50%,极大提升了数据流转效率与准确性★■★★■◆。

  完善标准体系,填补行业技术空白。2024年★◆◆◆,我市参与制定的《铬精矿铬含量的测定滴定法》国际标准成功获批发布。截至目前■■■,全市累计主导及参与起草15项进出口商品检验国家及行业标准,已形成覆盖矿产品全产业链的检测标准体系◆◆■★■,包括6项国际标准★■◆★■、37项国家标准和25项行业标准,为国内外矿产品贸易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。

  改革实施后,进出口通关时效整体提升超30%,直接为企业节省港口停留费用达数亿元规模◆★。仅金川公司等重点企业◆■,年降本就超过千万元◆◆■◆■★。2025年第一季度,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60.1亿元,同比增长58■★★◆.9%。其中,出口144◆■★.4亿元◆◆◆,同比增长429%;进口215◆◆◆.7亿元,同比增长8.2%。铜精矿等有色金属贸易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以2024年进口6000万吨金属矿产品测算,全年节约船舶在港停泊费超亿元。

  驱动双循环发展■◆◆★◆■。随着6项国际标准、6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落地实施,我市正逐步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◆◆,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◆■◆★“中国标准”支撑◆★■■★◆。

  从生产端看668.k8凯发,2025年第一季度■■■◆★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37.15亿元,同比增长9.32%;工业增加值增长12.2%◆★★,其中铜产量增长49%、氧化铝增长20%、钢材增长9%■◆◆,有色金属行业产值同比激增65%。在检测端,标准统一后企业合同争议率下降40%◆◆。以年采购160万吨、每单1万吨计算,年节约争议成本224万元,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效率提升35%。